疫情的电影镜头,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加刻骨铭心。当《中国医生》中的监护仪绿光跳动,或《穿过寒冬拥抱你》里,汉骂混杂着消毒水的气味,我们开始意识到,传染病题材的影片早已深刻地植入了我们的心灵,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病情的蔓延,更是每一个被忽视的细节,打破了表面上的恐惧,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情感。
新世纪的国产电影,在有限的传染病题材中,拼出了一个多维的社会镜像:它照见了人群间的温情,映出了偏见的阴影,也蕴藏着我们与疾病共生的文明密码。新冠疫情爆发后,国产电影首次大规模地聚焦于传染病。之前对非典的银幕记忆,仅仅停留在模糊的新闻片段中。然而,《中国医生》却不同,它将镜头对准了武汉金银潭医院的ICU,展现出最真实的救治场景。张涵予饰演的院长,一边吃包子一边看CT,袁泉饰演的护士摘下口罩时,脸上的压痕深得让人心疼。没有滤镜的修饰,这些小小的细节却让人比任何特效更为揪心。
这部电影最动人之处,并非那些超级英雄般的剧情,而是那一群“不起眼”的普通人。黄渤饰演的外卖员阿勇,冒着感染风险给孕妇送产检报告;贾玲饰演的骑手武哥,用电动车载着透析患者穿越空荡的武汉大桥。这些在灾难中默默奉献的小人物,才是最真实的抗疫英雄。就像《穿过寒冬拥抱你》中的钢琴老师朱一龙,他在封城的夜晚弹起《马赛曲》,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普通人固执的坚持——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,而是无数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坚韧与勇敢塑造的光辉。
展开剩余78%相较于西方的瘟疫题材影片,国产电影更倾向于从“家”的视角讲述故事。《你是我的春天》中,周冬雨饰演的护士在隔离病房里写着情书,高亚麟饰演的丈夫在玻璃外举着生日蛋糕。这些温情的细节,将“抗疫”这一宏大的主题细化为每个鲜活的“人”的故事。当银幕上的武汉从寂静的黄鹤楼逐渐变回热干面飘香的街头,观众看到的,不仅仅是疫情的退散,更是中国人骨子里深深刻印的坚韧——无论多大的挑战,只要一家人在一起,就能挺过去。
在传染病题材的影片中,最可怕的从来不是病毒,而是人性的阴暗面。管虎的《杀生》如同一场黑色实验,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只是一个喜欢喝酒、扎堆的普通人,却被全村视为“瘟疫”的象征,遭到集体的排斥与暴力。而苏有朋饰演的医生一句“他的病会传染”并非描述病毒,而是揭示了村庄中人们的冷漠与自私。电影通过这场虚构的“瘟疫”呈现出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:有时,比病毒更可怕的,是人们借着“正义”名义对他人进行的暴力和排斥。
这种“患病即原罪”的偏见,在现实题材影片中愈加让人感到不安。在《中国医生》中,一个轻症患者因害怕传染家人,不得不在楼梯间隔离了半个月。那蜷缩在楼梯角落的身影,像极了现实中那些被标签化的病人。福柯曾说“身体政治学”,这在此成为了一个鲜活的例子——当疾病被视为道德问题时,隔离不再是保护,而成了对弱者的排斥。
然而,总有人在破除这种偏见。《穿过寒冬拥抱你》里的吴彦姝饰演的退休医生谢奶奶,每天推着小推车为独居老人送菜。她手臂上的“抗疫志愿者”红袖章在空荡的街道上格外醒目——这抹红色,比任何台词更具力量,它传达的是:真正的文明不在于隔离病人,而在于拥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艾滋病作为传染病,始终在电影中扮演着“面具”角色。2011年的《最爱》几乎将艾滋病的血腥背景隐去,郭富城和章子怡的爱情成了主打,但濮存昕饰演的“血头”那句“热病是绝症”,如一根刺扎在观众的心里。这部影片的艰难上映过程,揭示了艾滋病在中国社会的困境。顾长卫曾提到,许多演员不敢接这个角色,编剧只得将“艾滋病”改成“热病”。这恰恰反映了苏珊·桑塔格的观点:“艾滋病从来不是单纯的病,而是一种道德审判。”当人们谈“艾”色变时,歧视成为了比病毒更加难以治愈的病。
尽管如此,《最爱》并未停留在悲情的情绪中,章子怡饰演的琴琴用自己的体温给郭富城饰演的得意退烧,他们在废弃的教室中烧掉结婚证,决心一起死。这份在绝境中绽放的爱情,比任何公益广告都更具力量。正如现实中的防艾志愿者,他们用生命证明:病毒可以夺走健康,但它无法夺走爱与尊严。
从《中国医生》的ICU到《最爱》的破旧教室,这些电影镜头像一面面镜子,既反映出我们社会的进步,也揭示了其中的不足。《穿过寒冬拥抱你》用樱花象征希望,展示了电影的治愈力量;《杀生》则用“瘟疫”隐喻暴力,促使我们思考:面对未知的疾病,我们是否依然会被恐惧左右?
数据显示,从2000年到2023年,国产疾病题材的影片中,传染病相关影片仅有4部,远少于癌症(11部)和精神疾病(10部)。或许,传染病离我们太近,近到让我们不敢轻易触碰。但如导演索德伯格所言:“电影的目的不是让人害怕,而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恐惧。”
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外卖员为送药摔碎体温计,看到艾滋病患者用烧剩的结婚证取暖,这些镜头并非为了让我们落泪,而是提醒我们:在疾病面前,没人是局外人。镜头中记录的每个瞬间,都是文明的刻度,量度着一个社会对弱者的包容,也反映着我们离“尊重每个生命”还有多远。
从《盲孤女》到《我不是药神》,国产电影对疾病的叙述不断变化,而传染病题材始终具有独特的地位。它不仅仅是医学故事,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。当《中国医生》的片尾响起武汉车水马龙的声音时,我们突然明白,真正的“战胜疫情”并非消灭所有病毒,而是学会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,依然对生命保持敬畏,向他人伸出善意。
这便是传染病题材电影的意义所在: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也看见社会的全貌。病毒终将过去,但这些银幕上的故事,会一直提醒我们,比病毒更难治愈的,是心中的偏见,而比恐惧更有力量的,是人心之间的温暖与理解。
发布于:山东省